中小学学习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xīn ]

读音:xīn

拼音:xin

简繁:辛

五笔:UYGH

五行:金

部外:暂无

五笔:UYGH

笔画:7画

吉凶:吉

仓颉:YTJ

结构:上下

郑码:SE

四角:00401

区位:4833

统一码:8F9B

异体字:?,?

英汉互译:bitter,toilsome,laborious,8th heavenly stem

笔顺:点、横、点、撇、横、横、竖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532018年2014年
2013年1672007年2006年145
1995年1301987年1391982年164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379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辛姓主要源自:姬姓、莘姓。

主要来源

辛姓源出有五:

源流一: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裔高辛氏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据《路史》所载,相传黄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去高字改为辛姓。

源流二:出自莘姓。由莘(Shēn 音伸)氏所改。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莘姓。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去艹头为辛氏,便产生辛姓。

源流三:出自上古有辛氏部落的后裔。

源流四:出自赐姓而来。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赐项氏姓辛,其后皆显于唐代,此支为天水辛姓。

源流五:出自他族有辛姓或他族改辛姓汉化改辛姓。清时满洲人有辛姓,世居锦州;甘肃碾伯(今青海省乐都)县土司其孙姓辛,名庄奴;高丽有辛姓。今满族、土族、藏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辛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即今陕西合阳地区),古人惯以地为氏,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去“艹”为辛姓,称辛氏。夏传至桀时灭亡。

商朝时期,辛氏族人于史书鲜见,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时受封于长子(今山西长子),其子孙遂开始在山西落籍。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辛俞、辛寥,周王朝国都(今河南洛阳)有辛有,鲁国有辛栎,表明辛氏族人在此际已播迁于今河南、山东境内。

两汉之际,辛氏族人在陇西(今甘肃临洮)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别是辛庆忌家族世代显贵,更为后世辛氏陇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此际还有赵人(今河北)辛垣平。由此可知,辛氏族人已经遍布北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陇西繁衍的辛氏已经族大人众,枝繁叶茂,而且高官不断,数量众多,辛氏陇西郡望已经形成。另外,在雁门一带的辛氏族人形成了辛氏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门郡。此际,由于陇西郡望的带动,辛氏族人在今甘肃兰州也形成大的聚落。另外,辛普明由河南徙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当为辛氏族人入迁江南第一人。

隋唐时期,陇西仍是辛氏族人主要繁衍之地,并出现了辛氏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宰相:辛茂将。

五代十国至两宋时期,在今陕、晋、豫、冀、鲁等地辛氏族人发展迅速,尤其在今山东境内,辛氏族人繁衍的尤为兴盛。随着南宋偏安江南,南方出现了更多的辛氏人家,并且已有辛氏族人入闽。

元朝时期,有辛氏族人迁居新疆。

明朝初期,山西辛氏族人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东等地。明朝以后,辛氏在中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辛氏繁衍最胜。

清朝康乾年间以后,河南、河北、山东之辛氏族人闯关东者甚众,其中山东辛氏为中坚力量。

中国辛姓的人口约一百一十万七千余,为中国第一百四十五位姓氏,大约占中国人口的0.069%。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辛姓人口的增长率呈∨形的态势。中国辛姓主要集中于吉林、山东、辽宁、黑龙江,这四省中的辛姓占辛姓总人口的71%。其次分布于河北、陕西、河南、山西,这四省中的辛姓又集中了23%。中国形成了以东北为重心,南牵华北,环绕渤海湾的辛姓分布区。

辛姓在人群中分布在黑吉辽、内蒙古东部、山东大部、河北东南、陕西大部、山西西段、甘肃东端,辛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7%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6.3%,居住了大约49%的辛姓人群。在冀晋大部、京津、内蒙古大部、山东西部、河南、皖苏北部、湖北大部、川渝北段、云南中部、广西西部、陕西西南和东南、宁夏、甘肃大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辛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08%—0.16%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6%,居住了大约32%的辛姓人群。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中东部的洮河流域、渭河中上游、西汉水流域,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定西市、天水市、临夏州一带。汉承秦制,三国时期曹魏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

陇西堂:以望立堂。

雁门堂:以望立堂。

双贞堂:晋朝辛勉,博学,有贞国之操。官侍中,跟着皇帝到了平阳。刘聪以毒酒逼其叛晋归刘。辛勉坚决拒绝。刘聪佩服他的贞节,给他筑了房子,按月给他送米送酒。晋人辛恭靖,从小有肚量,有才干,后为河南太守。羌姚兴攻陷河南,辛恭靖被俘,严辞拒绝羌姚兴封官后被囚禁三年,后越狱到晋国,晋帝表彰了他的节操,拜他为咨议参军。

环州堂:明朝的时候,辛野开始做儒学的训导,后来升任为枣阳县知县。他作官体贴百姓,为民做主,深得百姓的爱戴,被认为是好官。著有《环州集》。

枣强堂:同环州堂。

孝友堂:明朝时期无锡人辛铭,字敬斋,其后人所建堂号。

永思堂:福建潮州辛氏族人所建堂号。

一、xī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山东之龙口、平邑,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泾县,江西之金溪、崇仁,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邱北、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蒙、鲜、彝、苗、土、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即莘氏也。”莘、辛声相近,遂为辛氏。此当以国为氏,系出姒姓。详见“莘”条。

2、又,或改为“计”氏。郑樵又注:“计然本辛氏,改为计氏。”《史记·货殖列传·集解》骃案:范子曰:“计然者,蔡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其先晋国亡公子也。尝南游于越,范蠡师事之。”则此当系出姬姓。

3、又,或为项氏所改。郑樵又注:“周有项亶,赐姓辛氏。”此辛则出自项氏。周,这里指北周。

4、又,(北周)辛威,改姓普屯氏。

5、土族之辛姓,出自“辛庄奴”。元代“诺延”(官人)朵力癿,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率众附明,授小旗,后升百户。其孙名辛庄奴,以汉习取名之首字以为辛姓,称辛土司。见《中国人的姓名·土族》。周代有辛甲,为太史;秦代有辛腾,为将军;宋代有辛弃疾。

二、

辛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9%。尤以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多此姓,4省辛姓约占全国汉族辛姓人口71%、

辛姓起源:

1、系自姒姓。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合阳东南),莘辛音近,遂为辛氏。

2、相传黄帝之子玄嚣,号高辛氏,其后有辛氏,见《路史》。

3、古有莘国(故城在今山东曹县北莘塚集),其后或有辛氏。

4、北周赐项亶姓辛,其后皆显于唐,为天水辛氏。

5、清满洲人姓,世居锦州。今满族姓。

6、清高丽人姓。今朝鲜族姓。

7、清时甘肃碾伯(今青海乐都)县土司朵力癿,其孙辛庄奴,以辛为氏。

8、土、藏、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辛姓名人:

辛甲,故殷纣之臣,后事周文王。

郡望:雁门,陇西。

变化:

1、北周时赐绥化公辛并姓宇文氏、宿国公辛威姓普屯氏,隋初均复为辛氏。

2、春秋时越国葵丘濮上人计然,为范蠡之师,原姓辛,见《史记·货殖传》。

历史名人

辛姓古代名人

辛攀字怀远,陇西狄道人。兄鉴旷,弟宝迅,皆以才识著名。秦、雍为之谚曰:“三龙一门,金友玉昆。”

辛追西汉,吴氏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著名於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保存完好女尸。

辛延年东汉,诗人。

辛评东汉末年,袁绍旗下谋士。

辛毗三国,魏国谋士。

辛弃疾南宋,词人。

辛甲西周,开国大史。原事商王纣,曾献纣七十谏,纣不听,无奈投周。由召公奭推荐,任周大史,受封于长子。曾倡议百官群臣各献箴言,劝王行善补过。今存“虞人之箴”。

辛文子春秋战国,即文子。春秋战国时人,生卒年不详,散文家,祖籍宋国(今河南省),代表作品为《文子》。

辛胜秦国将军。秦王政二十年,燕国派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秦派大将王翦、辛胜攻燕,于易水之西大破燕军。

辛武贤汉朝,陇西郡狄道(今甘肃临洮)人。著名汉朝大臣。曾任酒泉(今甘肃酒泉)太守、破羌将军。

辛庆忌(?—前12年),字子真,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西汉将领。[23]

辛公义隋朝,又名辛亚,隋代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凭功劳被授予宣纳中士的官职,征讨动乱,升迁为扫寇将军。

辛茂将唐朝,陇西狄道人,曾任唐高宗宰相。历任大理少卿、中书侍郎、侍中等职。

辛云京唐朝(713—768),唐代将领,陇右道金城(今甘肃兰州)人。

辛京杲唐朝(?—784),兰州金城(今甘肃兰州)人,辛云京从弟,唐朝将领。

辛秘(757—820),子藏之,陇西(今甘肃境)人。元和初,历任湖州刺史、河东行军司马、汝州刺史。九年,征拜谏议大夫,改常州刺史,选为河南尹。十二年,拜检校工部尚书,代郗士美为潞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充昭义军节度、泽潞磁洺邢等州观察使。久历重任,无丰财厚产,为时所称。

辛君昌唐朝,陇西狄道人,唐代官吏。初为邛州刺史,后历任任润州刺史、魏州刺史。

辛仲甫宋朝(927—1000),字之翰,汾州孝义(今山西孝义)人,宋初大臣。

辛彦博明朝,山西平遥人,明代官吏。洪武中由岁贡入太学,擢监察御史、佥都御史,调山东浙江按察使。永乐中官至浙江左布政使。

辛应乾明朝(1521—1593),原名子厚,字伯符,号顺庵,山东省安丘人,明中期大臣。

辛自修明朝,开封府襄城(今属河南省)人,明代官吏。

辛姓近代名人

辛可选晚清民国,号乡屏,坊子区眉村乡北眉村人。曾任本村庄田董事,得百姓信赖。辛可选晚年从商,曾在济南设“福德栈”商号,在潍城设“福德昌”商号。

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中东部的洮河流域、渭河中上游、西汉水流域,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定西市、天水市、临夏州一带。汉承秦制,三国时期曹魏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

陇西堂:以望立堂。

雁门堂:以望立堂。

双贞堂:晋朝辛勉,博学,有贞国之操。官侍中,跟着皇帝到了平阳。刘聪以毒酒逼其叛晋归刘。辛勉坚决拒绝。刘聪佩服他的贞节,给他筑了房子,按月给他送米送酒。晋人辛恭靖,从小有肚量,有才干,后为河南太守。羌姚兴攻陷河南,辛恭靖被俘,严辞拒绝羌姚兴封官后被囚禁三年,后越狱到晋国,晋帝表彰了他的节操,拜他为咨议参军。

环州堂:明朝的时候,辛野开始做儒学的训导,后来升任为枣阳县知县。他作官体贴百姓,为民做主,深得百姓的爱戴,被认为是好官。著有《环州集》。

枣强堂:同环州堂。

孝友堂:明朝时期无锡人辛铭,字敬斋,其后人所建堂号。

永思堂:福建潮州辛氏族人所建堂号。

一、xī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山东之龙口、平邑,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泾县,江西之金溪、崇仁,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邱北、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蒙、鲜、彝、苗、土、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即莘氏也。”莘、辛声相近,遂为辛氏。此当以国为氏,系出姒姓。详见“莘”条。

2、又,或改为“计”氏。郑樵又注:“计然本辛氏,改为计氏。”《史记·货殖列传·集解》骃案:范子曰:“计然者,蔡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其先晋国亡公子也。尝南游于越,范蠡师事之。”则此当系出姬姓。

3、又,或为项氏所改。郑樵又注:“周有项亶,赐姓辛氏。”此辛则出自项氏。周,这里指北周。

4、又,(北周)辛威,改姓普屯氏。

5、土族之辛姓,出自“辛庄奴”。元代“诺延”(官人)朵力癿,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率众附明,授小旗,后升百户。其孙名辛庄奴,以汉习取名之首字以为辛姓,称辛土司。见《中国人的姓名·土族》。周代有辛甲,为太史;秦代有辛腾,为将军;宋代有辛弃疾。

二、

辛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9%。尤以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多此姓,4省辛姓约占全国汉族辛姓人口71%、

辛姓起源:

1、系自姒姓。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合阳东南),莘辛音近,遂为辛氏。

2、相传黄帝之子玄嚣,号高辛氏,其后有辛氏,见《路史》。

3、古有莘国(故城在今山东曹县北莘塚集),其后或有辛氏。

4、北周赐项亶姓辛,其后皆显于唐,为天水辛氏。

5、清满洲人姓,世居锦州。今满族姓。

6、清高丽人姓。今朝鲜族姓。

7、清时甘肃碾伯(今青海乐都)县土司朵力癿,其孙辛庄奴,以辛为氏。

8、土、藏、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辛姓名人:

辛甲,故殷纣之臣,后事周文王。

郡望:雁门,陇西。

变化:

1、北周时赐绥化公辛并姓宇文氏、宿国公辛威姓普屯氏,隋初均复为辛氏。

2、春秋时越国葵丘濮上人计然,为范蠡之师,原姓辛,见《史记·货殖传》。

姓氏源流

一、xī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山东之龙口、平邑,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泾县,江西之金溪、崇仁,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邱北、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蒙、鲜、彝、苗、土、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即莘氏也。”莘、辛声相近,遂为辛氏。此当以国为氏,系出姒姓。详见“莘”条。

2、又,或改为“计”氏。郑樵又注:“计然本辛氏,改为计氏。”《史记·货殖列传·集解》骃案:范子曰:“计然者,蔡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其先晋国亡公子也。尝南游于越,范蠡师事之。”则此当系出姬姓。

3、又,或为项氏所改。郑樵又注:“周有项亶,赐姓辛氏。”此辛则出自项氏。周,这里指北周。

4、又,(北周)辛威,改姓普屯氏。

5、土族之辛姓,出自“辛庄奴”。元代“诺延”(官人)朵力癿,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率众附明,授小旗,后升百户。其孙名辛庄奴,以汉习取名之首字以为辛姓,称辛土司。见《中国人的姓名·土族》。周代有辛甲,为太史;秦代有辛腾,为将军;宋代有辛弃疾。

二、

辛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9%。尤以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多此姓,4省辛姓约占全国汉族辛姓人口71%、

辛姓起源:

1、系自姒姓。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合阳东南),莘辛音近,遂为辛氏。

2、相传黄帝之子玄嚣,号高辛氏,其后有辛氏,见《路史》。

3、古有莘国(故城在今山东曹县北莘塚集),其后或有辛氏。

4、北周赐项亶姓辛,其后皆显于唐,为天水辛氏。

5、清满洲人姓,世居锦州。今满族姓。

6、清高丽人姓。今朝鲜族姓。

7、清时甘肃碾伯(今青海乐都)县土司朵力癿,其孙辛庄奴,以辛为氏。

8、土、藏、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辛姓名人:

辛甲,故殷纣之臣,后事周文王。

郡望:雁门,陇西。

变化:

1、北周时赐绥化公辛并姓宇文氏、宿国公辛威姓普屯氏,隋初均复为辛氏。

2、春秋时越国葵丘濮上人计然,为范蠡之师,原姓辛,见《史记·货殖传》。

堂号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中东部的洮河流域、渭河中上游、西汉水流域,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定西市、天水市、临夏州一带。汉承秦制,三国时期曹魏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

陇西堂:以望立堂。

雁门堂:以望立堂。

双贞堂:晋朝辛勉,博学,有贞国之操。官侍中,跟着皇帝到了平阳。刘聪以毒酒逼其叛晋归刘。辛勉坚决拒绝。刘聪佩服他的贞节,给他筑了房子,按月给他送米送酒。晋人辛恭靖,从小有肚量,有才干,后为河南太守。羌姚兴攻陷河南,辛恭靖被俘,严辞拒绝羌姚兴封官后被囚禁三年,后越狱到晋国,晋帝表彰了他的节操,拜他为咨议参军。

环州堂:明朝的时候,辛野开始做儒学的训导,后来升任为枣阳县知县。他作官体贴百姓,为民做主,深得百姓的爱戴,被认为是好官。著有《环州集》。

枣强堂:同环州堂。

孝友堂:明朝时期无锡人辛铭,字敬斋,其后人所建堂号。

永思堂:福建潮州辛氏族人所建堂号。

一、xī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山东之龙口、平邑,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泾县,江西之金溪、崇仁,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邱北、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蒙、鲜、彝、苗、土、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即莘氏也。”莘、辛声相近,遂为辛氏。此当以国为氏,系出姒姓。详见“莘”条。

2、又,或改为“计”氏。郑樵又注:“计然本辛氏,改为计氏。”《史记·货殖列传·集解》骃案:范子曰:“计然者,蔡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其先晋国亡公子也。尝南游于越,范蠡师事之。”则此当系出姬姓。

3、又,或为项氏所改。郑樵又注:“周有项亶,赐姓辛氏。”此辛则出自项氏。周,这里指北周。

4、又,(北周)辛威,改姓普屯氏。

5、土族之辛姓,出自“辛庄奴”。元代“诺延”(官人)朵力癿,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率众附明,授小旗,后升百户。其孙名辛庄奴,以汉习取名之首字以为辛姓,称辛土司。见《中国人的姓名·土族》。周代有辛甲,为太史;秦代有辛腾,为将军;宋代有辛弃疾。

二、

辛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9%。尤以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多此姓,4省辛姓约占全国汉族辛姓人口71%、

辛姓起源:

1、系自姒姓。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合阳东南),莘辛音近,遂为辛氏。

2、相传黄帝之子玄嚣,号高辛氏,其后有辛氏,见《路史》。

3、古有莘国(故城在今山东曹县北莘塚集),其后或有辛氏。

4、北周赐项亶姓辛,其后皆显于唐,为天水辛氏。

5、清满洲人姓,世居锦州。今满族姓。

6、清高丽人姓。今朝鲜族姓。

7、清时甘肃碾伯(今青海乐都)县土司朵力癿,其孙辛庄奴,以辛为氏。

8、土、藏、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辛姓名人:

辛甲,故殷纣之臣,后事周文王。

郡望:雁门,陇西。

变化:

1、北周时赐绥化公辛并姓宇文氏、宿国公辛威姓普屯氏,隋初均复为辛氏。

2、春秋时越国葵丘濮上人计然,为范蠡之师,原姓辛,见《史记·货殖传》。

[ 辛 ]的同部首字 - [ 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