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习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róng ]

读音:róng

拼音:rong

简繁:融

五笔:GKMJ

五行:土

部外:暂无

五笔:GKMJ

笔画:16画

吉凶:吉

仓颉:MBLMI

结构:左右

郑码:AJLI

四角:15236

区位:4058

统一码:878D

异体字:螎,隔,?,?,?

英汉互译:melt,fuse,blend,harmonize

笔顺:横、竖、横折、横、竖、横折钩、点、撇、横、竖、竖、横折、横、竖、横、点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354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376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融姓主要源自:高阳姓、姮姓。

融姓起源一

源于高阳氏,出自颛顼帝高阳氏的后代祝融,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祝融作为火神的象征延传千古,历来就被民间尊为灶神,是一尊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伟大神灵,因此关于祝融的来历有许多传说。在史籍《山海经·海内经》一书中关于他的出生作了以下叙述:“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由此可见祝融系炎帝的第五代玄玄孙。而在《海内经》中又称:“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在《大荒西经》中还补叙为:“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这样一说祝融又成了黄帝之后了。

融姓起源二

源于姮姓,出自黄帝之孙融吾,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姮姓氏族,就是西周至春秋时期史籍中记载的“白狄”民族,在春秋时期被称作“犬戎”,又称作“牝牡”、“白狄”、“北狄”等,他们实际上是黄帝之孙融吾的后裔子孙。

融姓起源三

源于苗族,出自隋朝时期古融州,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融州,隋朝时期设置的古州名。在典籍《韵会》中有记载:“隋置融州,属桂林郡。”

融氏如今或是典型的汉族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七十六位门阀。融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相传上古时火神祝融,他的后代中就有以他的名为姓,称为融氏。由于祝融部曾拓展新领地而南迁,因此自古以来,融姓的名门望族多半出在江西,而那里被称为南康郡。

今北京市,河北省的廊坊市,江西省的南康县、赣县,湖南省会同县,河南省南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融水苗族自治县,陕西省的西安市等地,均有融氏族人分布。

南康郡:南康郡始建于西晋太康三年,治所在雩都县(今江西于都),东晋移治赣县,相当今江西省南康、赣县、兴国、宁都以南地。唐朝时又改为虔州。

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废黜。

融州:以融江起名,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安县一带,位于广西北部,今属柳州市所辖。南连柳城县,西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南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接壤,北与贵州省从江县,东北与三江侗族自治县毗邻,行政区域面积四千六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融水镇,著名的融江过其境。融州之地在春秋战国时期为百越之地。秦朝时期属郁林郡。西汉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称潭中县,属桂林郡。南齐建元三年(辛酉,公元481年)置齐熙县,同时又置齐熙郡,郡县治所均在今融水镇。南梁大同元年(乙卯,公元535年)在今融水镇对岸水东村置东宁州,此时州治与郡治隔江相望。隋朝初初撤销齐熙郡,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将东宁州改为融州,齐熙县改为义熙县;隋炀帝大业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复撤融州,将义熙县并入始安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复设融州,辖义熙、武阳、黄水、安修四县;唐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改义熙县为融水县,为融水得名之始;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融水县为融水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称为融州。此后五代十国时期沿袭融州,辖融水县。北宋至道三年(丁酉,公元997年)改融州为融水郡,宋崇宁年间升格为军州,置清远军节度使;宋大观元年(丁亥,公元1107年)为乾南路帅府;宋大观三年(己丑,公元1109年)为下都督府。元朝时期置为安抚司;元至元十六年(己卯,公元1279年)置融州路总管府,元至元二十二年(乙酉,公元1285年)降为散州。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撤融水县并入融州,明洪武十年(丁巳,公元1377年)降州为县,称为融县,属柳州府。清朝融县名称不变,属柳州府。民国时期仍称融县,先后隶属柳州府(壬子,公元1912年)、柳江道(癸丑,公元1913年)、柳江区行政监察委员会(丙寅,公元1926年)、柳州民团区(庚午,公元1930年)、柳州行政监督区(甲戌,公元1934年)、第四行政区(庚辰,公元1940年)、第二行政区(壬午,公元1942年)、第十五行政区(己丑,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年至1952年7月融县隶属柳州专区。此间,1951年7月,融县人民政府从融水镇迁至长安镇,于次年9月成立融安县;1952年11月,以原融县中区为主,先后从罗城县、融安县、三江县和贵州省的从江县各划出一部分地区,成立了大苗山苗族自治区(县级),属宜山专区;1955年,大苗山苗族自治区更名为“大苗山苗族自治县”,至1958年改属柳州地区;1966年,大苗山苗族自治县改名为“融水苗族自治县”,至2002年12月改属柳州市。

南康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

融江堂:以望立堂

古皇堂:《白虎辟儒通义》中,以伏羲、神农、祝融为三皇,早于黄帝,故融姓又称“古皇”。

一、ró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云南之马关、河南之义马、河北之昌黎、山西之忻州及雁北地区均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祝融氏之后也。”以名为氏。

二、

融姓分布:江西新余、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融姓起源:颛顼帝裔孙黎,为高辛氏火正,寔能光融天下,以功大,故号祝融,后人氏焉。

郡望:南康。

历史名人

郡望

南康郡:南康郡始建于西晋太康三年,治所在雩都县(今江西于都),东晋移治赣县,相当今江西省南康、赣县、兴国、宁都以南地。唐朝时又改为虔州。

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废黜。

融州:以融江起名,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安县一带,位于广西北部,今属柳州市所辖。南连柳城县,西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南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接壤,北与贵州省从江县,东北与三江侗族自治县毗邻,行政区域面积四千六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融水镇,著名的融江过其境。融州之地在春秋战国时期为百越之地。秦朝时期属郁林郡。西汉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称潭中县,属桂林郡。南齐建元三年(辛酉,公元481年)置齐熙县,同时又置齐熙郡,郡县治所均在今融水镇。南梁大同元年(乙卯,公元535年)在今融水镇对岸水东村置东宁州,此时州治与郡治隔江相望。隋朝初初撤销齐熙郡,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将东宁州改为融州,齐熙县改为义熙县;隋炀帝大业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复撤融州,将义熙县并入始安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复设融州,辖义熙、武阳、黄水、安修四县;唐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改义熙县为融水县,为融水得名之始;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融水县为融水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称为融州。此后五代十国时期沿袭融州,辖融水县。北宋至道三年(丁酉,公元997年)改融州为融水郡,宋崇宁年间升格为军州,置清远军节度使;宋大观元年(丁亥,公元1107年)为乾南路帅府;宋大观三年(己丑,公元1109年)为下都督府。元朝时期置为安抚司;元至元十六年(己卯,公元1279年)置融州路总管府,元至元二十二年(乙酉,公元1285年)降为散州。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撤融水县并入融州,明洪武十年(丁巳,公元1377年)降州为县,称为融县,属柳州府。清朝融县名称不变,属柳州府。民国时期仍称融县,先后隶属柳州府(壬子,公元1912年)、柳江道(癸丑,公元1913年)、柳江区行政监察委员会(丙寅,公元1926年)、柳州民团区(庚午,公元1930年)、柳州行政监督区(甲戌,公元1934年)、第四行政区(庚辰,公元1940年)、第二行政区(壬午,公元1942年)、第十五行政区(己丑,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年至1952年7月融县隶属柳州专区。此间,1951年7月,融县人民政府从融水镇迁至长安镇,于次年9月成立融安县;1952年11月,以原融县中区为主,先后从罗城县、融安县、三江县和贵州省的从江县各划出一部分地区,成立了大苗山苗族自治区(县级),属宜山专区;1955年,大苗山苗族自治区更名为“大苗山苗族自治县”,至1958年改属柳州地区;1966年,大苗山苗族自治县改名为“融水苗族自治县”,至2002年12月改属柳州市。

南康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

融江堂:以望立堂

古皇堂:《白虎辟儒通义》中,以伏羲、神农、祝融为三皇,早于黄帝,故融姓又称“古皇”。

一、ró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云南之马关、河南之义马、河北之昌黎、山西之忻州及雁北地区均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祝融氏之后也。”以名为氏。

二、

融姓分布:江西新余、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融姓起源:颛顼帝裔孙黎,为高辛氏火正,寔能光融天下,以功大,故号祝融,后人氏焉。

郡望:南康。

姓氏源流

一、ró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云南之马关、河南之义马、河北之昌黎、山西之忻州及雁北地区均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祝融氏之后也。”以名为氏。

二、

融姓分布:江西新余、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融姓起源:颛顼帝裔孙黎,为高辛氏火正,寔能光融天下,以功大,故号祝融,后人氏焉。

郡望:南康。

堂号

南康郡:南康郡始建于西晋太康三年,治所在雩都县(今江西于都),东晋移治赣县,相当今江西省南康、赣县、兴国、宁都以南地。唐朝时又改为虔州。

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废黜。

融州:以融江起名,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安县一带,位于广西北部,今属柳州市所辖。南连柳城县,西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南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接壤,北与贵州省从江县,东北与三江侗族自治县毗邻,行政区域面积四千六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融水镇,著名的融江过其境。融州之地在春秋战国时期为百越之地。秦朝时期属郁林郡。西汉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称潭中县,属桂林郡。南齐建元三年(辛酉,公元481年)置齐熙县,同时又置齐熙郡,郡县治所均在今融水镇。南梁大同元年(乙卯,公元535年)在今融水镇对岸水东村置东宁州,此时州治与郡治隔江相望。隋朝初初撤销齐熙郡,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将东宁州改为融州,齐熙县改为义熙县;隋炀帝大业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复撤融州,将义熙县并入始安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复设融州,辖义熙、武阳、黄水、安修四县;唐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改义熙县为融水县,为融水得名之始;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融水县为融水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称为融州。此后五代十国时期沿袭融州,辖融水县。北宋至道三年(丁酉,公元997年)改融州为融水郡,宋崇宁年间升格为军州,置清远军节度使;宋大观元年(丁亥,公元1107年)为乾南路帅府;宋大观三年(己丑,公元1109年)为下都督府。元朝时期置为安抚司;元至元十六年(己卯,公元1279年)置融州路总管府,元至元二十二年(乙酉,公元1285年)降为散州。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撤融水县并入融州,明洪武十年(丁巳,公元1377年)降州为县,称为融县,属柳州府。清朝融县名称不变,属柳州府。民国时期仍称融县,先后隶属柳州府(壬子,公元1912年)、柳江道(癸丑,公元1913年)、柳江区行政监察委员会(丙寅,公元1926年)、柳州民团区(庚午,公元1930年)、柳州行政监督区(甲戌,公元1934年)、第四行政区(庚辰,公元1940年)、第二行政区(壬午,公元1942年)、第十五行政区(己丑,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年至1952年7月融县隶属柳州专区。此间,1951年7月,融县人民政府从融水镇迁至长安镇,于次年9月成立融安县;1952年11月,以原融县中区为主,先后从罗城县、融安县、三江县和贵州省的从江县各划出一部分地区,成立了大苗山苗族自治区(县级),属宜山专区;1955年,大苗山苗族自治区更名为“大苗山苗族自治县”,至1958年改属柳州地区;1966年,大苗山苗族自治县改名为“融水苗族自治县”,至2002年12月改属柳州市。

南康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

融江堂:以望立堂

古皇堂:《白虎辟儒通义》中,以伏羲、神农、祝融为三皇,早于黄帝,故融姓又称“古皇”。

一、ró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云南之马关、河南之义马、河北之昌黎、山西之忻州及雁北地区均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祝融氏之后也。”以名为氏。

二、

融姓分布:江西新余、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融姓起源:颛顼帝裔孙黎,为高辛氏火正,寔能光融天下,以功大,故号祝融,后人氏焉。

郡望:南康。

[ 融 ]的同部首字 - [ 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