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习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ní ]

读音:ní

拼音:ni

简繁:倪

五笔:WVQN

五行:金

部外:暂无

五笔:WVQN

笔画:10画

吉凶:吉

仓颉:OHXU

结构:左右

郑码:NNRD

四角:27212

区位:3663

统一码:502A

异体字:兒,淣,?,睨,隉

英汉互译:feeble,tiny,young and weak

笔顺:撇、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撇、竖弯钩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162018年2014年
2013年1192007年2006年116
1995年1071987年1111982年91
明朝98元朝53宋朝
北宋71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倪姓主要源自:曹姓。

倪姓起源一

出自曹姓,黄帝后裔邾武公次子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及《辞源》所载,春秋时期,邾武公将次子封于郳(故城在今山东滕州境),建立郳国,为邾国附庸。子孙以国名为氏,称为郳氏。战国时郳国被楚国所灭,为避仇改氏为儿(念ní,不简作“儿”),再后又以郳去“阝”加“亻”旁成倪姓。汉初有御史倪宽,其先即为公子肥后裔。倪国变迁和相关倪姓又来如下:

小邾国地处齐、鲁、宋、楚等大国之间,到春秋时代的中后期,各大诸侯国要挟小国连年结盟征战,小邾国终因国势衰微被灭亡。楚宣王在位时(公元前369——前340年)灭邾、小邾,掠走了“二邾”的遗民南迁邾城,故址在今湖北黄冈西北十里,见何光岳《楚源流史》,此后,这里的遗民便成了世居南方的支族。小邾曾一度复国,不久又被鲁国所灭亡。邾古称邾娄,小邾古称小邾娄,鲁穆公在位时(公元前372——前289年),依据“邾娄”的合音拼为“邹”,始改邾为“邹”,改邾绎山为“峄山”(见《汉书》)。

小邾灭国后,子孙一部分以国名倪为姓,改姓倪氏;一部分则去郳字邑部为兄氏;更有一部分加入朱氏。《续文献通考》就记载,“小邾传国十四世,去邑为朱氏”。

楚宣王熊良夫执政时期(公元前369~前340年),邾国、小邾国一起被楚国灭亡,族人为避殃杀,遂改为儿氏,战国后期又加“亻”偏旁改为倪氏。

倪姓起源二

出自远古颛顼帝后人邾侯之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在远古时代,今山东半岛上生活着一支氏族。他们因种种说不清的原因而崇拜蜘蛛,认为全氏族成员都是这种神圣的蜘蛛的后裔,并受其庇佑。于是,他们把蜘蛛当作自己氏族的祖神来祭祀,用它来做氏族的图腾和徽志,而称呼本氏族为“邾”。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他们将自己所居之地也称为邾,因而在今山东邹县一带留下了邾城(今山东邹县)、邾峄山(又名邹山、邾山,在邹县南十六公里)等地名。周武王姬发执政时期,封颛顼帝的后代曹安(陆终第五子)之后人于邾(拥有今山东费县、邹县、滕县、济宁县、金乡县等地),并且挟为附庸,建立起邾国。邾国弱小,依附于周王朝,后又依附于强大的鲁国。邾国的名称,经传又写作“邾娄”,战国时又通称“邹”或“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结果,认为“邾娄”是当地土语,“邾”是正名,而邹、驺则是战国后所用的同音通假字,与偃国称燕之类相同。邾侠开创的邾国,后来又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并衍生出小邾与滥国。他也因开创之功而被后人尊为朱氏、邾氏、颜氏、邹氏、娄氏等姓的大始祖。到了汉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西汉大臣、水利家倪宽,他是千乘郡人(今山东高青县),治尚书,历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等职,后拜御史大夫。倪宽在任期间,十分重视水利建设,调发民工,于郑国渠上流南岸,开辟六辅渠,使周围高地得以灌溉。他政绩卓著,得到朝廷上下的赞扬和人民的拥戴。倪氏到底始以于谁,在姓氏学界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其后裔倪宽则明见史册,且名声显赫,故而后世倪氏族人大多尊奉倪宽为得姓始祖。

因此,曹氏、倪氏、朱氏三姓实际上同宗同源,这三氏加起来人口已经超过三千万,位在21世纪排名第八位的赵氏之前。

倪姓起源三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牧童鲜卑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后魏代北复姓贺郳氏改郳姓,后又改为倪氏。

贺郳氏,其祖先为慕容鲜卑的分支吐谷浑部,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时,将其多改成汉字单姓,一部分人称贺氏,亦有一部分人称郳氏,后随着融入汉族的历史过程,改称倪氏,且人数远远多于邾侯后裔,世代相传至今。

倪姓起源四

出自商诸侯儿伯,商诸侯有儿伯,子孙为倪姓。

倪姓起源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乃马真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倪马查氏,亦称尼玛察氏、专图尼马察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乃马真部,始祖为额合偏武,以姓为氏,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东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滹野(今乌苏里江支流俄罗斯境内达鸟河流域)、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喜禄河(今辽河)、珲春(今吉林珲春)、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imaca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倪马查氏,多冠汉姓为倪氏、杨氏、榆氏、张氏、佳氏、尼氏、鱼氏、和氏、障氏等。

倪姓起源六

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盍散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倪沙氏,亦称尼沙氏、尼察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盍散部,以姓为氏,满语为Nisa Hala,汉义“结实”,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尼沙(今吉林龙潭山下一带)、乌苏里绥分(今绥分河上游地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倪氏。

倪姓起源七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倪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倪氏,世代相传至今。

倪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现在,在山东省的滕州和山亭两地,俱有叫做倪楼的地方,考证,这两处地方正是春秋时郳国的所在地,当然,也正是后世倪姓和 姓的最初发源地。郳国被楚灭国后,逐渐北移,大多在千乘之地落足,后繁衍昌盛,逐渐成为倪姓千乘郡望。战国时,有宋国人 说,说明此期已有倪姓人在河南落籍。两汉时,见诸史册之倪(郳)姓渐多,除 宽外多为史书散见之人物,如皇妃 女句、兵家 良、扬州刺史谚、九真太守 式、羌主 库、临淮(今属安徽)人长卿、齐国临淄人 萌等。可见此际之倪(郳)姓仍主要繁衍于山东境内,并有入安徽北部一带者。至稍后的南朝,有江阴太守倪启、尚书左丞同平章事倪曙,说明在汉魏之际,姓已改成倪姓,并说明此际因社会动荡已有倪姓播迁江南。两晋南北朝时,倪姓于史书鲜见。隋唐之际,倪姓在北方的分布渐广,今河北、河南、山西等境均有倪姓人活动的身影。唐末时,由于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致使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始有倪姓大批迁往江南。两宋时,倪姓入载史册之人甚多,从其籍贯来分析,说明此期倪姓已分布今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等地。宋末,由于元世祖大肆围剿南宋之残留势力,江南之江、浙、闽一带,烽火四起,元兵所到之处,烧杀掳掠,百姓闻风而逃,故倪姓渐分衍于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元末,百姓再次遭受劫难,兵火过处,玉石俱焚,华东、中原、中南之地人口锐减。明初,明政府为恢复当地经济,从山西大量移民,倪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河北等地。倪姓迁台,时在清代,有倪姓从福建渡海而去。此期亦有倪姓人由山东闯关东去东北三省者。

如今,倪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湖北、上海等省市为多,上述三地之倪姓约占全国汉族倪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诸暨倪杨氏:诸暨倪杨氏一族,本为倪氏所改。望出千乘,派接浦江倪氏盈公大宗。盈公第八世孙倪炤,为宋为龙图阁学士,因拒王安石变法,流放新州。倪炤幼子倪顺尚在襁褓之中,为全宗嗣,倪顺被亲人藏匿在概浦(今应店街十二都煤垯)外婆家。官府缉捕,外婆孟氏以同岁的幼舅调包顶替,倪顺得以保全。他长大后,奋发读书,成绩出众,后念外祖家杨氏之恩,即以母姓杨氏应试,考中宋元祐三年(1088)戊辰科进士,历官至礼部尚书,诏赠金紫光禄大夫,右仆射,韶阳县开国公,谥文贞。倪顺即为诸暨倪杨氏始祖。诸暨倪杨氏族盛齿繁,至第四世“千”字辈分为七宗。各宗独立修谱,自成字派。在次坞镇徐坞杨村建有总祠,已毁。

千乘郡:春秋时期齐国有封邑名为千乘,因齐景狩猎于境内的青田而得名。西汉时期改置为郡,治所在千乘县,故城在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北部,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北部博兴、高青、滨县等一带地区。东汉时期曾一度改为乐安国。

千乘堂:因郡立堂,亦称乐安堂。

自立堂号:经锄、锄经、带经、怡德、世德、承德、合一、贞一、建本、报本、崇本、爱日、宁远、永思、集义、继善、乐善、雍睦、遗安、培德、种德、敬业等。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度、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回、苗、白、傣、仡佬、哈尼、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注云:“即郳氏也,避仇改为‘’。”望出千乘。汉代有谚,扬州刺史;唐代有若水,刑部郎中,中山藁城人;宋代有千里;元代有赞,无锡人;清代有继宗,余姚人。

二、

倪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4%,为中国人口最多120个姓之一。尤以江苏、湖北、上海等省市多此姓,三省市倪姓约占全国汉族倪姓人口60%。

倪姓起源:

1、原郳、儿氏,避仇改为倪氏。

2、清满洲人姓,世居宁古塔。今满族姓。

3、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倪姓名人:

倪说,汉时扬州刺史。

郡望:千乘。

其他:

日本侵占台湾时,台湾倪姓曾被迫改用日本姓儿玉,1949年,台湾光复后,即恢复倪姓。

历史名人

倪姓古代名人

倪宽西汉,官员字仲文,千乘人。历仕廷尉、掾举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御史大夫。汉武帝太初九年,奉诏与司马迁等共定《太初历》,精通经学和历法,且善文辞。

倪说战国,宋国人一说宋国大夫,著名哲学家,游学稷下,以善辩著称,较早提出“白马非马”的问题。

倪萌汉朝,字子明 临淄人。仁孝敦笃,遇荒年,民相食,与兄出城采蔬,被捉,欲食兄。萌言兄瘦,不如萌肥健,愿代之。感其义不杀。

倪若水唐朝,藁城人名臣。进士出身,出任汴州刺史时,政尚清静,风化大行。唐玄宗派人捕珍禽异兽于南方,若水谏止之。官至右丞。

倪曙五代,字孟曦,闽侯县白沙汶溪人。南汉大臣,乡人称其“倪丞相”。唐乾符四年举进士试于京兆,试《火中寒暑退赋》、《残月如新月诗》,倪曙名列第五。唐僖宗中和元年,再举乙己许佑孙榜进士及第,为太学博士。倪曙文字俊雅,当时制词有“萤雪服勤,属词清妙”之语,为唐僖宗所赞赏。黄巢起义时,避归故乡,会闽王从子延彬刺泉州,雅好宾客,曾与徐寅等以赋诗饮酒作乐。未几,出游岭表,南平王刘隐招礼之,辟置幕中。南汉高祖即位,擢为工部侍郎,进尚书右丞。乾亨元年,诏同平章事,不久以疾卒。

倪文一宋朝,福安人官吏。咸淳年间进士,官安仁县尉,清流知县。元兵南下,归隐,元世祖征召不赴。

倪思宋朝,湖州归安人学者、官吏。历任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以直谏著称。其博学多才,著有《经锄堂杂志》、《齐山甲乙稿》、《兼山集》等。

倪涛北宋,官吏。字巨济,广德军人。少能文,年十五,试太学第一,遂擢进士。累官左司员外郎朝议取燕云,大臣有不敢言其非,惟涛建议辽守盟约,不犯边;当今宋军不习阵战,军储不足,毋轻易出师,否则引来后患。忤王黼,被论罢,贬监朝城县酒税又徙茶陵船场,卒。著有《云阳集》。

倪瓒元朝,画家,诗人。原名珽,字元镇,号云林,别号幻霞生、荆蛮民等。常州无锡梅里祇陀村人。出身江南富豪,信奉道教,元末为避战乱,散尽家资,遁隐五湖三泖间,寄兴书画。他性情孤僻狷介,有洁癖,世人称之为倪迂。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山水师法董源、荆浩、关仝、李成,加以发展,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平远,景物极简,多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岑。用笔变中锋为侧锋,折带皴画山石,枯笔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墨竹萧爽清丽。论画主张抒发主观感情,认为绘画应表现作者“胸中逸气”,不求形似,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文人画家有很大影响,享誉极高,画史将他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工书法,擅楷书,古淡秀雅,得魏晋人风致。有《水竹居图》、《容膝斋图》、《渔庄秋霁图》、《虞山林壑图》、《幽涧寒松图》、《秋亭嘉树图》、《怪石丛篁图》、《竹枝图》等传世。倪瓒亦善诗,除写景状物外,部分作品亦能触及现实,诗风自然秀拔,清隽淡雅。著《清閟阁集》12卷。

倪谦明朝(1415—1479),字克让,号静存,上元人。正统进士。授编修。景泰初奉使朝鲜。天顺间累迁侍讲学士。因主考顺天时黜权贵之子,被治罪戍开平。宪宗召复,终南京礼部尚书。曾预修《寰宇通志》。有《朝鲜纪事》、《倪文僖集》等。

倪文俊元末,沔阳人南方红巾军将领,号蛮子,从徐寿辉起义,任元帅,曾屡克元军,一三五六年,迎徐寿辉于汉阳,重建天完政权,自任丞相。后谋杀徐寿辉未果,遂奔黄州,被其部将陈友谅所杀。

倪元璐明朝(1593—1644),明臣、画家。字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天启进士。授编修。历官户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刚正忠烈。《明史》载其“雅负时望,位渐通显”。曾疏论,东林非邪党,乃天下人才渊薮,又请毁《三朝要典》。李自成陷京自缢死。谥文正。清谥文贞。工诗文书画。尤善行草,画山水石竹,水墨生晕,极有苍润古雅之致。有《倪文贞集》、《疏林竹石图》,《鸿宝应本》等。

倪用宾明末清初,官吏。吴县人,本姓王,字重光。诸生。顺治十七年吴县令任维初搜括民财,严征逋欠钱粮,又私侵常平仓储米千石,人民怨恨。世祖丧期,他与诸生哭庙时,乘机递揭帖于巡抚朱国治,但因国治与维初有牵连,反遭收捕,并罗织成罪,构陷致死。

倪灿清初,学者、史志目录学家。字闇公。江苏上元人。以举人授翰林院检讨,以有史才著称。参加纂修《明史》,撰《艺文志序》,称杰作。亦擅书法及诗,有《雁园集》。

倪稻孙清朝,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书画家、词家。少工填词,游吴公之门,名播吴越。性嗜金石,精篆隶。善画兰,笔疏墨淡,饶有逸情。

倪姓近代名人

倪映典(1885—1910),近代民主革命烈士。清末安徽合肥人,字炳章。光绪三十一年加入岳王会。后在江南陆师学堂炮兵科毕业,任清新军第九镇炮标队官,密谋革命。同年加入同盟会。三十三年回安徽,先后任新军骑兵营管带及炮队队官等职,并与熊成基等谋于次年春起义。事泄,至广州,充新军见习官及炮兵排长宣统二年初发动新军起义,遭到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突然袭击,兵败牺牲。

郡望

千乘郡:春秋时期齐国有封邑名为千乘,因齐景狩猎于境内的青田而得名。西汉时期改置为郡,治所在千乘县,故城在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北部,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北部博兴、高青、滨县等一带地区。东汉时期曾一度改为乐安国。

千乘堂:因郡立堂,亦称乐安堂。

自立堂号:经锄、锄经、带经、怡德、世德、承德、合一、贞一、建本、报本、崇本、爱日、宁远、永思、集义、继善、乐善、雍睦、遗安、培德、种德、敬业等。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度、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回、苗、白、傣、仡佬、哈尼、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注云:“即郳氏也,避仇改为‘’。”望出千乘。汉代有谚,扬州刺史;唐代有若水,刑部郎中,中山藁城人;宋代有千里;元代有赞,无锡人;清代有继宗,余姚人。

二、

倪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4%,为中国人口最多120个姓之一。尤以江苏、湖北、上海等省市多此姓,三省市倪姓约占全国汉族倪姓人口60%。

倪姓起源:

1、原郳、儿氏,避仇改为倪氏。

2、清满洲人姓,世居宁古塔。今满族姓。

3、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倪姓名人:

倪说,汉时扬州刺史。

郡望:千乘。

其他:

日本侵占台湾时,台湾倪姓曾被迫改用日本姓儿玉,1949年,台湾光复后,即恢复倪姓。

姓氏源流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度、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回、苗、白、傣、仡佬、哈尼、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注云:“即郳氏也,避仇改为‘’。”望出千乘。汉代有谚,扬州刺史;唐代有若水,刑部郎中,中山藁城人;宋代有千里;元代有赞,无锡人;清代有继宗,余姚人。

二、

倪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4%,为中国人口最多120个姓之一。尤以江苏、湖北、上海等省市多此姓,三省市倪姓约占全国汉族倪姓人口60%。

倪姓起源:

1、原郳、儿氏,避仇改为倪氏。

2、清满洲人姓,世居宁古塔。今满族姓。

3、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倪姓名人:

倪说,汉时扬州刺史。

郡望:千乘。

其他:

日本侵占台湾时,台湾倪姓曾被迫改用日本姓儿玉,1949年,台湾光复后,即恢复倪姓。

堂号

千乘郡:春秋时期齐国有封邑名为千乘,因齐景狩猎于境内的青田而得名。西汉时期改置为郡,治所在千乘县,故城在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北部,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北部博兴、高青、滨县等一带地区。东汉时期曾一度改为乐安国。

千乘堂:因郡立堂,亦称乐安堂。

自立堂号:经锄、锄经、带经、怡德、世德、承德、合一、贞一、建本、报本、崇本、爱日、宁远、永思、集义、继善、乐善、雍睦、遗安、培德、种德、敬业等。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度、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回、苗、白、傣、仡佬、哈尼、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注云:“即郳氏也,避仇改为‘’。”望出千乘。汉代有谚,扬州刺史;唐代有若水,刑部郎中,中山藁城人;宋代有千里;元代有赞,无锡人;清代有继宗,余姚人。

二、

倪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4%,为中国人口最多120个姓之一。尤以江苏、湖北、上海等省市多此姓,三省市倪姓约占全国汉族倪姓人口60%。

倪姓起源:

1、原郳、儿氏,避仇改为倪氏。

2、清满洲人姓,世居宁古塔。今满族姓。

3、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倪姓名人:

倪说,汉时扬州刺史。

郡望:千乘。

其他:

日本侵占台湾时,台湾倪姓曾被迫改用日本姓儿玉,1949年,台湾光复后,即恢复倪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