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习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líng ]

读音:líng

拼音:ling

简繁:凌

五笔:UFWT

五行:火

部外:暂无

五笔:UFQT

笔画:10画

吉凶:吉

仓颉:IMGCE

结构:左右

郑码:TDOR

四角:34147

区位:3372

统一码:51CC

异体字:淩,?,?,夌,?,凌

英汉互译:pure,virtuous,insult,maltreat

笔顺:点、提、横、竖、横、撇、点、撇、横撇/横钩、捺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792018年2014年
2013年1492007年2006年174
1995年1611987年1551982年129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159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凌姓主要源自:姚姓。

凌(líng)姓源流有:

凌姓起源一

源于地名,出自远古帝王伏羲氏的诞生之地淩,属于以以居邑名称为氏。淩,就

是传说中远古第一帝伏羲的诞生之地,因境内有淩水(今京杭大运河泗阳段),因以为地名,先秦时期改称泗水,设泗水郡。淩县,就是秦、汉之际阴淮平原的泗水郡淩县(今江苏泗阳西北部),汉武帝刘彻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置泗阳县,在古泗水北岸,故名。在汉末至三国的战乱时期,其地住民有避难而纷纷外迁者,为将来便于联络,便以居邑古名称为姓氏,即称淩氏,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或避难改姓为氏,后有简笔为凌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淩氏与姬姓凌氏族群没有任何干系,大都尊奉伏羲氏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凌氏合谱。

凌姓起源二

源于姚姓衍生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的后裔,属于以官职名称为氏。据史籍《通志·

氏族略·以官为氏》所载,周文王的第八个儿子姬封被周武王姬发封在西周之京畿内的古康国之地,称康叔,后周公旦建议周成王姬诵,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都封给了康叔,并建立了卫国,国都在卫(今河南淇县朝歌),史称“卫康叔”。卫康叔有个儿子在周王室为官“凌人”,他的后人就以其官职作为姓氏,由此产生了凌氏。凌人,亦称凌阴、凌室,是当时的一种掌冰政之官,也就是典籍《周礼》上所记载的:“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在史籍《姓纂》中记载:“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上也记载:“卫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吴志有凌统。”从这些文献来看,凌氏最初源自周文王的儿子姬封,由于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担任叫做“凌人”的官,所以才“以官为氏”而姓了凌,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凌氏正宗。

该支凌氏族人皆尊奉姬康叔为得姓始祖。

凌姓起源三

源于官位,出自西汉时期官吏陵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陵令,亦称陵台令,西汉初期由汉高祖刘邦亲设的官职,专职负责守卫帝王陵墓,其职位高于同官秩的食宫令、寝庙令。后来的汉高祖之长陵、汉武帝之茂陵,皆各设陵令、食宫令、寝庙令各一人。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亦皆设有,但官秩降至七品,俸禄六百石。南北朝时期的北梁、北齐,曾一度改称为“陵监”。

在陵令、陵台令及其守陵的陵寝关防军将士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陵氏,后避其姓氏字的忌讳,改称为凌氏,世代相传至今。

凌姓起源四

源于官位,出自东汉、曹魏时期官吏凌江将军,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凌江将军,是东汉时期设置的一种军制官位,为东汉列将之一。到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设魏一人,官秩五品,专职掌控黄河以北蒙古、辽东地区的驻扎大军。按汉朝政治,武官比文官品位降一阶,是控制军队权力的一种体制,因此正五品武将领受的官秩俸禄实与从五品文官一样。

在凌江将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号为姓氏者,称凌江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凌氏、江氏,世代相传至今。

凌姓起源五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丘穆陵氏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有丘穆陵部落,亦部落名称为姓氏,称丘穆陵氏。

丘穆陵氏,亦称丘目陵氏、丘穆凌氏、丘目凌氏等,在北魏王朝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的过程中,将丘穆陵氏改为汉字单姓,绝大部分族人改为穆氏,少部分人后来有改为凌氏者,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凌姓的望族居住在渤海(今天的河北沧县)。现在在安徽省马鞍山市,河北省通县,湖北麻城市都有分布。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河间郡:亦称河间府。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时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间),到西汉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又改为河间国。北魏时期改回置郡,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此后或为郡,或为国。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除,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及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今河北河间)。早期河间郡的统辖范围在今河北献县、交河、阜城、武强一带。

渤海堂:以望立堂。

河间堂:以望立堂。

立德堂:江苏立德堂

伐冰堂:江苏伐冰堂

积善堂:原址七都二甲(江苏金湖,安徽天长)

一、líng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四川之合江,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壮族、黎族、土家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姬姓。卫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凌人,掌冰之官,《周礼·天官》之属。三国时有凌统,为将;晋有凌嵩;唐代有凌敬;宋代有凌景夏;明代有凌蒙初,乌程人,小说家,望出渤海。又,或与“淩”同。《中文大字典》引《姓谱》云:“‘淩’,本作‘凌’,自《广韵》引作‘淩’后,乃混用。”

二、lèng

现行罕见姓氏。今河南之卢氏有分布。凌,堆也,因以名地,如长头堎(在江西之新余),以地为氏。

三、

凌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7%。尤以湖南、江西、江苏、广东、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5省凌姓约占全国汉族凌姓人口59%。

凌姓起源:

1、系自姬姓。春秋时卫康叔支子为周之凌人(《周礼》天官之属,掌冰之官),子孙以官为氏。

2、蒙古、满、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凌姓名人:

凌操,三国时吴国孙策将,其子为凌统

郡望:渤海、涿鹿、河间。

变化:《广韵》引作淩,后多混用。《康熙字典》列姓于淩字注,谓与凌别,凌姓遂多从淩。今此姓以形别而为两个不同之姓。

历史名人

凌姓古代名人

凌统三国,字公绩。吴国余杭人。十五岁的时候就拜为别部司马,征伐江夏的时候,他作为前锋。曾经与周瑜等在乌林将曹操打败。升迁为校尉。凌统虽然在军营中作了大官,但是他严格要求自己,对待下属也很礼貌,不贪财,重义气,有国士之风。后从征合肥,魏将张辽突然赶到,凌统护卫孙权冲出重围,将士死伤很多,凌统也受了重伤。不久死去。孙权很伤心。

凌濛初明朝,字玄房,号初成,亦名凌波,一字遐厈人,文学家、小说家和雕版印书家。其著作《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与冯梦龙所著《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代表。

凌云明朝,御医,字汉章,归安人。曾经遇到一位老道人,传授给他针灸术,治疗疾病很灵验,被聘为御医。

凌如焕清朝,学者,上海人。雍正中,任编修督学湖北,请命到三峡水道设救生船,用来保护过往的旅人。官至兵部左侍郎。

凌召文清朝,康熙年的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康熙字典的编修官。

凌昌焕(1873-1947),字文之江苏吴江县莘塔镇人氏,1900年到上海,曾任上海浦东中学(黄炎培创办)、南洋中学教员,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辑,参与《辞源》(1915)的编纂。主要编(译)著:《共和国教科书新理科教授法》(1913)、《共和国教科书生理学》(1914)、《中学新撰动物学教科书》(1916)、《三好学植物学讲义》(1918)、《自然》(1923)、《植物标本采集制作法》(1936)、《小学自然科教学法》(万有文库)、《动物标本简易制作法》(1947)。中图藏书(目)90余种。

凌云翰明朝,诗人,字彦翀,仁和人。有《关山霁月图》诗。

凌光斗清朝,名洪寿,字焕北,一字步韩,号仰亭,别号笔峰,清永善县副官分防大沙坝人(今绥江县中城镇),祖籍江西长宁。嘉庆五年(1800年)凌光斗考中秀才,13年戊辰恩科中第七名举人,道光六年(1826年)以“大挑一等签制福建省,七年委署顺昌县,八年提补汀州府连城县知县(今福建省连城县),14年10月19日恭奉覃恩,敕授文林郎。“道光二十年(1840年)殁于连城。道光皇帝御制文林郎诏书匾现存绥江其后代家中。凌光斗为官清廉,深谙民情,创修祠堂,大兴教育,倡导儒学,全家诰封,名扬滇川赣闽。

凌昌焕(1873-1947),字文之,著名近现代教育家。江苏省吴江县莘塔镇人氏,1900年(光绪26年,庚子,27岁)到上海,1906年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所,1907年由黄炎培校长聘为上海浦东中学教员,1912年6月经杜亚泉先生介绍再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所,任自然科编辑,曾任吴江旅沪同乡会会长(1925年前)。1932年1.28后,上海商务印书馆等遭日本飞机炸毁,被解雇,时年60。后在上海中华教育用具厂、南洋中学任教员及编译工作,抗战胜利后返乡,1947年於浙江嘉善西塘镇江家大宅三女家去世,享年74岁。淩昌焕曾参与《黎裏续志》(1898年刻本)校勘,《辞源》(1915年)、《植物学大辞典》(1918)、《动物学大辞典》(1927)的编纂。其主要编(译)著:《共和国教科书新理科教授法》(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生理学》(1914年)、《中学新撰动物学教科书》(1916年)、《三好学植物学讲义》(1918年)、《自然》(1923年)、《植物标本采集制作法》(1936年)、《小学自然科教学法》(万有文库)、《动物标本简易制作法》(1947年)。国家图书馆藏有其书(目)90馀种。

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河间郡:亦称河间府。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时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间),到西汉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又改为河间国。北魏时期改回置郡,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此后或为郡,或为国。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除,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及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今河北河间)。早期河间郡的统辖范围在今河北献县、交河、阜城、武强一带。

渤海堂:以望立堂。

河间堂:以望立堂。

立德堂:江苏立德堂

伐冰堂:江苏伐冰堂

积善堂:原址七都二甲(江苏金湖,安徽天长)

一、líng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四川之合江,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壮族、黎族、土家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姬姓。卫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凌人,掌冰之官,《周礼·天官》之属。三国时有凌统,为将;晋有凌嵩;唐代有凌敬;宋代有凌景夏;明代有凌蒙初,乌程人,小说家,望出渤海。又,或与“淩”同。《中文大字典》引《姓谱》云:“‘淩’,本作‘凌’,自《广韵》引作‘淩’后,乃混用。”

二、lèng

现行罕见姓氏。今河南之卢氏有分布。凌,堆也,因以名地,如长头堎(在江西之新余),以地为氏。

三、

凌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7%。尤以湖南、江西、江苏、广东、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5省凌姓约占全国汉族凌姓人口59%。

凌姓起源:

1、系自姬姓。春秋时卫康叔支子为周之凌人(《周礼》天官之属,掌冰之官),子孙以官为氏。

2、蒙古、满、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凌姓名人:

凌操,三国时吴国孙策将,其子为凌统

郡望:渤海、涿鹿、河间。

变化:《广韵》引作淩,后多混用。《康熙字典》列姓于淩字注,谓与凌别,凌姓遂多从淩。今此姓以形别而为两个不同之姓。

姓氏源流

一、líng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四川之合江,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壮族、黎族、土家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姬姓。卫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凌人,掌冰之官,《周礼·天官》之属。三国时有凌统,为将;晋有凌嵩;唐代有凌敬;宋代有凌景夏;明代有凌蒙初,乌程人,小说家,望出渤海。又,或与“淩”同。《中文大字典》引《姓谱》云:“‘淩’,本作‘凌’,自《广韵》引作‘淩’后,乃混用。”

二、lèng

现行罕见姓氏。今河南之卢氏有分布。凌,堆也,因以名地,如长头堎(在江西之新余),以地为氏。

三、

凌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7%。尤以湖南、江西、江苏、广东、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5省凌姓约占全国汉族凌姓人口59%。

凌姓起源:

1、系自姬姓。春秋时卫康叔支子为周之凌人(《周礼》天官之属,掌冰之官),子孙以官为氏。

2、蒙古、满、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凌姓名人:

凌操,三国时吴国孙策将,其子为凌统

郡望:渤海、涿鹿、河间。

变化:《广韵》引作淩,后多混用。《康熙字典》列姓于淩字注,谓与凌别,凌姓遂多从淩。今此姓以形别而为两个不同之姓。

堂号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河间郡:亦称河间府。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时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间),到西汉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又改为河间国。北魏时期改回置郡,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此后或为郡,或为国。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除,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及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今河北河间)。早期河间郡的统辖范围在今河北献县、交河、阜城、武强一带。

渤海堂:以望立堂。

河间堂:以望立堂。

立德堂:江苏立德堂

伐冰堂:江苏伐冰堂

积善堂:原址七都二甲(江苏金湖,安徽天长)

一、líng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四川之合江,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壮族、黎族、土家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姬姓。卫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凌人,掌冰之官,《周礼·天官》之属。三国时有凌统,为将;晋有凌嵩;唐代有凌敬;宋代有凌景夏;明代有凌蒙初,乌程人,小说家,望出渤海。又,或与“淩”同。《中文大字典》引《姓谱》云:“‘淩’,本作‘凌’,自《广韵》引作‘淩’后,乃混用。”

二、lèng

现行罕见姓氏。今河南之卢氏有分布。凌,堆也,因以名地,如长头堎(在江西之新余),以地为氏。

三、

凌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7%。尤以湖南、江西、江苏、广东、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5省凌姓约占全国汉族凌姓人口59%。

凌姓起源:

1、系自姬姓。春秋时卫康叔支子为周之凌人(《周礼》天官之属,掌冰之官),子孙以官为氏。

2、蒙古、满、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凌姓名人:

凌操,三国时吴国孙策将,其子为凌统

郡望:渤海、涿鹿、河间。

变化:《广韵》引作淩,后多混用。《康熙字典》列姓于淩字注,谓与凌别,凌姓遂多从淩。今此姓以形别而为两个不同之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