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习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ěr ]

读音:ěr

拼音:er

简繁:爾

五笔:QIU

五行:火

部外:暂无

五笔:QIU

笔画:5画

吉凶:吉

仓颉:NF

结构:上下

郑码:RKO

四角:27902

区位:2291

统一码:5C14

异体字:爾,尒,尓,?,?,?,?

英汉互译:you,that,those,final particle

笔顺:撇、横撇/横钩、竖钩、撇、点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 zhū ]

读音:zhū

拼音:zhu

简繁:硃

五笔:RII

五行:暂无

部外:暂无

五笔:RII

笔画:6画

吉凶:吉

仓颉:HJD

结构:独体

郑码:MBKO

四角:25900

区位:5476

统一码:6731

异体字:株,硃

英汉互译:cinnabar,vermilion,surname

笔顺:撇、横、横、竖、撇、捺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单一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匈奴族契胡部落居住地尔朱川,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契胡(羯胡)部族原是匈奴族的一个部落,属于在汉朝时期分化后的北匈奴的一支。史籍《魏书·石勒传》中描述:契胡(羯胡),“其先匈奴别部,分散居于上党武乡羯室(今山西榆社),因号羯胡。”在五胡十六国的动乱年代,契胡(羯胡)部降附于鲜卑族拓跋·珪,于东晋废帝司马奕咸安元年(公元371年)被北魏开国道武皇帝安置在北秀容(今山西朔州),秀容地区有条尔朱川(今山西朔县朱家川),该河流经神池、五寨、保德县等地,孕育当时山西西部的一片肥沃之野,契胡(羯胡)部酋长即以尔朱川为之名作为姓氏,称尔朱氏。

史籍《魏书》、《隋书》中,都说尔朱氏为“契胡”,而史学家陈寅恪、姚薇元则都认为“契胡”即“羯胡”。姚薇元并且认为,是北魏政权因为收受了尔朱容之子的贿赂,所以才讳“羯”为“契”。在其他史料中则多次称尔朱氏为羯,如史籍《北齐书》、《洛阳伽蓝记》等。著名近代姓氏学家姚薇元在《北朝胡姓考》的第八,羯族诸姓⑶尔朱氏一栏中考证:魏书本多曲笔,伯起以高齐出自尔朱,且曾纳荣子赂金,故作此曲折之笔,讳言其为胡族耳。实则尔朱氏本为羯胡,所谓“契胡”,乃“羯胡”之异译也。至于今天有学者说:“时至今日,山西﹑河北及陕西渭水北诸山间也多有此族……”云云,则是不负言责了。早至唐朝中叶,契胡(羯胡)部族的绝大多数就已经被完全汉化,极少部份则分为两:一部份融合入蒙古族,另一部份融合入吐蕃族(今藏族),中国历史上早已不再有契胡民族(羯胡)了。

北魏政权覆灭且分裂为东、西二魏前夕,羯胡族尔朱氏一族为避祸难,大多改尔朱氏复姓为单姓朱氏、尔氏、荣氏、胡氏、兆氏(肇氏、赵氏)、隆氏等等汉姓。该支尔朱氏族人的后裔到了唐朝中叶以后,皆逐渐融合于汉族的汪洋大海中。该支世系的朱氏、尔氏族人一直尊奉尔朱荣为得姓始祖。

著名史学家王国维在《西胡续考》中言道:“自《汉书·西域传》言:‘自宛以西至安息,其人皆深目多须髯。’后世所记胡人容貌,如《世说新语》(六)记康僧渊,《太平广记》(二百四十八)引《启颜录》,记隋三藏法师,又(四百三十五)引《朝野佥载》记宋蔡事,无不如是。《北史·于阗传》言:‘自高昌以西诸国人等,皆深目高鼻,惟此一国,(于阗)貌不甚胡。’《唐书·突厥传》言:‘颉利族人思摩,以貌似胡,疑非阿史那种,故但为夹毕特勒而不得为设。’是胡之容貌,显与他种不同。而其不同之处,则‘深目多须’四字尽之。

隋唐以来,凡非胡人而貌类是者,亦谓之胡。《刘宾客嘉话录》言:‘杨国忠知吏部铨,呼选人名,引入于中庭,不问资序,短小者通道参军,胡者云湖州文学。’李匡义《资暇录》(下)云:‘俗怖小儿日‘麻胡来’,不知其源者,以为多髯之神。‘李商隐《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嘲邓艾吃。’《东观奏记》:(上)宣宗问宰臣白敏中曰:‘有一山陵使,胡而长,其人姓氏为谁?’敏中奏:‘景陵山陵使令狐楚。’《侯鲭录》:(四)‘王晋卿尝过巩洛间,道旁有后唐庄宗庙,默念始治终乱,意斯人必胡。及观神像,两眼外皆髭也。’是中国人貌类胡人者,皆呼之曰胡,亦曰胡子。此名当六朝时本施之胡人。《艺文类聚》(三十五)载:‘梁简文帝谢安吉公主饷胡子一头,启云:方言异俗,极有可观,山高水远,宛在其貌。’即用《世说》所载康僧渊事,盖谓真胡人。至唐而中国人貌类是者,亦谓之胡子。《太平广记》(二百四之五)引《御史台记》云:‘邵景萧嵩俱授朝散大夫,二人状貌类胡。景鼻高而嵩须多,同时服朱绂,对立于庭。韦铿帘中独窥而咏曰:一双胡子著绯袍,一个须多一鼻高。云云’。又《云溪友议》载唐陆岩梦《桂州筵上赠胡子女》诗云:‘自道风流不可攀,那堪蹙额更颓颜,眼睛深却湘江水,鼻孔高于华岳山。’是自唐以来皆呼多须或深目高鼻者为胡或胡子。此二语至今犹存,世人呼须及多须之人皆曰胡子,俗又制胡字以代之。《北梦琐言》(七)载《蔡押衙诗》云:‘可怜洞庭湖,却到三冬无髭须。’以其不成湖也。是唐人已谓须为胡。岂知此语之源,本出于西域胡人之状貌乎!且深目多须,不独西胡为然,古代专有胡名之匈奴,疑亦如是。两汉人书虽无记匈奴形貌者,然晋时胡羯,皆南匈奴之裔。《晋书·石季龙载记》云:‘太子詹事孙珍问侍中崔约曰:吾患目疾,何方疗之?约素狎珍,戏之曰:溺中可愈。珍曰:目何可溺?约曰:卿目畹畹,正耐溺中。珍恨之,以告石宣。宣,诸子中最胡状,目深,闻之大怒,诛约父子。’又云:‘冉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是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安禄山事迹》(下)云:‘高鞠仁令范阳城中,杀胡者重赏。于是羯胡尽死,小儿掷于空中,以戈承之,高鼻类胡而滥死者甚众。’事亦相类。夫安史之众,素号杂胡,自兼有突厥、奚、契丹诸部。晋之羯胡,则明明匈奴别部,而其状高鼻多须,与西胡无异,则古之匈奴,盖可识矣。

自后汉以来,匈奴寝微,而东胡中之鲜卑,起而代之,尽有其故地。自是讫于蠕蠕之亡,主北垂者,皆鲜卑同族也。后魏之末,高车、突厥代兴,亦与匈奴异种,独西域人民与匈奴形貌相似,故匈奴失国之后,此种人遂专有胡名。顾当时所以独名为胡者,实因形貌相同之故。观《晋书·载记》之所记,殆非偶然矣。”契胡(羯胡)人国家的建立者石勒以“石”为汉字姓氏,似乎暗示契胡(羯胡)人的族称可能和“石”有关。史学家蒲立本曾经研究分析:“羯”,古汉语音近似“Kiat“,实际上是匈奴人对羯人的称呼,在匈奴语中,Kiat的意思正是“石头”。这一假说可以在叶尼塞语中找到很好的证据支持。据此,汉人译写的“羯”这一名称,实际上来自古匈奴人自己的读音。契胡(羯胡)人的自称,据史籍《晋书》上说:羯人的祖先是匈奴别部羌渠的后裔,“羌渠”可能与吐火罗系统的“康居”有关,而吐火罗语中表示石头的词可能是Kank,这表明“羌渠”或“康居”很可能就是羯人的自称,他们的确和中亚古国康居、粟特等存在某种关联,但究竟谁是源谁是流、抑或两者都是流而源在别处,却就不易也不宜遽下断语了。今有学者王青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信仰与神话》一书中,对契胡(羯胡)人的族源和宗教文化等方面作了不少较有价值的归纳和考证。王青综合以前前诸家的考证之后分析:契胡(羯胡)人实质上是被匈奴征服的内迁月氏部落,契胡(羯胡)人的宗教为月氏的固有宗教,而与波斯、粟特的火祆教并不相同。

关于月氏的族属,较新的研究表明,羌、突厥等的可能性很小,它更可能是属于印欧的吐火罗或伊朗系统。这样,契胡(羯胡)人“高鼻深目多须”的种族特征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由于从中原西北、河西、西域一直到中亚的大夏,沿途都正是或曾经是月氏族的势力范围,因此当时西域有不少高僧前往中原传播佛教,对于契胡(羯胡)人来说,这些高僧和他们语言相通、风俗相近,又熟悉他们的固有宗教文化,所以相处极为融洽,佛教也因而在中原得到了大力传布,其中后赵国的师大和尚佛图澄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此外,“羯胡”一称并未随石赵国的灭亡而消失,而是从晋朝至唐朝初期一直见诸史乘。虽然发生了冉闵煽动的对后赵国都内契胡(羯胡)人的大屠杀,但作为一个很早便被匈奴征服的内迁月氏部落,契胡(羯胡)人的分布是相当广泛的,北魏王朝时期居衍于北秀容的尔朱氏,就是一支存活到北魏末期的契胡(羯胡)人,他们在平定了六镇之乱后步入颠峰,然后开始急速衰败,但其部将之一、也是契胡(羯胡)人的侯景仍有足够庞大的实力南下,将南朝梁国搅得乱七八糟以至灭亡;另一部将高欢虽不是羯胡人出身,却也深受其文化之影响,由是奠定了后来的北齐政权,因此,在北齐宫廷中出现“祀胡天:的风俗,也就不足为奇了。

到了唐朝初期,随着突厥的亡降,作为其重要组成和同盟的昭武九姓胡人大批被迁往华北北部一带,“羯胡”、“九姓胡”、“杂种胡”等称呼都用来指这些胡人,所以当安史之乱爆发后,诸多史、诗之中的“羯胡”字样屡见不鲜,安禄山也多次被时人称作“羯胡”。从残汉三国开始,一直持续到残唐五代,有众多月氏军队参加的董卓之乱和马超、韩遂的西凉之乱,以屠各刘渊和羯胡石勒为主发起的刘石之乱和五胡乱华,羯胡尔朱的乱魏和羯胡侯景的乱梁,月支人王世充在隋末大乱中的称帝建国,以及以契胡(羯胡)人为主发起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这些都可统称为“胡羯乱华”。“胡羯乱华”其实是对中国中古历史上多次种族动乱的概括性称呼,“五胡乱华”只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段历史时期。而作为这些动乱发起的主要民族之一的契胡(羯胡)人或月氏后裔民族,则在历次事变中均扮演了积极的角色。究其原因,恐怕还得从他们在种族、语言、文化、宗教、商业等多方面与华夏存在的巨大的差异性之中去寻找。北魏政权覆灭前夕,尔朱氏一族为避祸难,改姓为朱氏、尔氏。该支朱氏、尔氏族人后裔到唐朝中叶以后,被逐渐融合于汉族汪洋中。

朔州:朔州历史久远,战国时期属于赵国,秦、汉朝时期改置为马邑县,隶属雁门郡。汉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韩王信徙都于此,汉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复为县。北周时置朔州总管府。明清时朔州属大同府。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置朔州县,属雁门道。1949年属察哈尔省,1952年划归山西省雁北专区。1988年3月2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朔县、平鲁县,设立朔州市(地级)和朔州市朔城区、平鲁区,将雁北地区的山阴县划归朔州市管辖。1993年6月25日,国务院(国函93号)批复:撤销雁北地区;将原雁北地区管辖的怀玉、右玉、应县三县划归朔州市管辖。

朔州堂:以望立堂,亦称马邑堂。

一、尔朱(爾朱)ěr zhū

历史上代北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其先契胡部落大人,世为酋帅,居尔朱川,因以为氏。”此当以地为氏。亦作“尒朱”。

二、尔朱(爾朱)

尔朱姓起源:羯族之姓,以地为氏。北魏尔朱羽健,登国初为领民酋长,率契胡(即羯胡)武士千七百人从驾平晋阳,定中心,论功拜散骑常侍,割北秀容三百里封之,世居尔朱川,因以为氏。北秀容即《魏书·地形志》肆州之秀容郡,故治在今山西朔县北。

尔朱姓名人:

尔朱荣,北魏北秀容人,羽健玄孙,明帝时累官都督并、肆、汾、广、恒、云等六州诸军事,后拜天柱大将军。尔朱逵,唐时郃阳人,累官至监察御史、东都留守押衙,加柱国。

变化:

1、至宋、明时改为朱氏。今陕西合阳朱家河地区朱姓系出尔朱氏。

2、又有去朱为尔氏者。

3、亦作〔��朱〕、〔尒朱〕。

历史名人

尔朱姓古代名人

尔朱荣南北朝(493-530),字天宝,魏国北秀容人,契胡族,北魏权臣,尔朱荣的先世一直居住于尔朱川这个地方,因此以居住地为姓氏。几代以来,尔朱氏一直是部落酋长。尔朱荣凭借镇压人民起义,获封为直阁将军、平北将军;瓜肆的刘阿如作乱,敕勒的北列步若作乱,都被尔朱荣讨平,以功封安平县开国侯,食邑一千户。魏国鼎沸之时,他又破斛律洛阳于深井,驱逐费也头至河西,武功赫赫,升为北道都督。不久,魏王朝觉得这样能打仗的人不多,又封他为武卫将军,不久又加使持节、安北将军、都督恒朔讨虏诸军,进封博陵郡公,增邑五百户,迅速壮大了其军事力量。公元528年,他扶植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即位,并随后发动了河阴之变,从而完全掌控朝政。公元530年,孝庄帝用计诛杀了尔朱荣。

尔朱洞唐末五代,道士。字通微。成都(今属四川省)人,一说“蜀人”。人称“尔朱先生”。少遇真人授还元抱一之道,炼大丹不死之方,因自号“归元子”。唐懿宗朝至蓬州,州有大小蓬山,世传周穆王时有人于此刻木为羊,跨而仙去。洞乃得绝壁石室,隐修于此。久之复舍去,卖药於蜀汉之间,其行飘然如乘太虚。时时饮酒吟诗,人莫测其高深。每住旅店则其身自榻而升,触栋而止。僖宗时隐炼于金鸡关下石室。昭宗大顺(890-891年)中,王建围成都,又以方术保护居民不受兵害,建入城,果约束军人不骚扰。民既得全济,又往客果州。曾大醉天封精舍,呕丹於井中,后人称饮此井水,暑病必愈。又能于冬夜大雪暴集时单衣卧道上朝元。与郡人张洪之为友。邻人醉酒毙命,洞以药灌之,既蹶然而起,洪之因此大惊,请授以道洞说:“尔股上天鱼首倒,无益也。更一生乃可尔”。洪之股有痣若鱼形,验之果然。洞卖丹阳一粒,索价十二万钱,太守问价,又增十倍。太守因此发怒,以为惑众,令盛於篾笼沉入江中。至涪陵上流,有二渔人撒网,出之即洞,而貌如平常。于是三人俱服丹而而升天。《十国春秋》称此在天复末年(903-904年)。《五代史补》载称,遇异人与药一丸,洞欲服,异人说:“今若服,必死。若见浮石而后服之,则仙道成矣。”洞洞如其教,自是每一石必投之水,欲其浮,如此者殆一纪。人皆以为狂,或聚而笑之,而洞之心愈坚。居无何,因游峡上,将渡江,有叟舣舟相待。洞异之而问,答称:“石氏。”又问:“此地何所?”答曰:“涪州。”于是豁然醒悟:“异人浮石之言,斯其应乎!”遂服其药,即轻举成仙。《仙鉴》云:“其后通微再见于世,有成都胡二郎、仙井道士遇焉。”

尔朱新兴尔朱代勤之子,世袭酋长。到他这一辈财货更为丰盈,牛羊驼马无数,以山谷为计量,而不是论只论头来算。朝廷每有战事,尔朱新兴都出人出马,出钱出粮,孝文帝非常高兴,拜为右将军、光禄大夫。迁都洛阳后,特别准许他冬朝京师,夏归部落。每次入京朝会,王公贵族都以大量珍玩相送,尔朱新兴也报以名马回赠,人缘极好,又被加封为散骑常侍、平北将军、秀容第一领民酋长,整个南北秀容都归尔朱氏统领。肃宗孝明帝时,尔朱新兴恳请把酋长位传给儿子尔朱荣,光荣退休,几年后寿终正寝,终年七十四岁。

尔朱智虎南北朝(公元?~534年),契胡(羯胡)族,尔朱兆之弟;北秀容人(今山西朔县)。著名北魏后期大臣。前废帝封为安定王、骠骑大将军、肆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在韩陵之战中,他与尔朱兆被高欢击败,在逃走中被北魏献武王擒之于梁郡(今河南开封)岢岚南山,但赦之。后死于晋阳。

尔朱彦伯南北朝(公元?~532年),契胡(羯胡)族,尔朱荣之二弟;北秀容人(今山西朔县)。著名北魏后期重臣

尔朱仲远南北朝(公元?~532年),契胡(羯胡)族,尔朱彦伯之弟;北秀容人(今山西朔县)。著名北魏后期将领。

尔朱世隆南北朝(公元?~532年),契胡(羯胡)族,字荣宗,尔朱荣之堂弟,尔朱仲远之弟;北秀容人(今山西朔县)。著名北魏后期重臣。

尔朱世承南北朝(公元?~529年),尔朱世隆之弟;北秀容人(今山西朔县)。著名北魏后期重臣。

尔朱弼南北朝(公元?~532年),契胡(羯胡)族,字辅伯,尔朱世承之弟;北秀容人(今山西朔县)。著名北魏后期重臣。

尔朱度律南北朝(公元?~532年),契胡(羯胡)族,尔朱荣堂弟;北秀容人(今山西朔县)。著名北魏后期将领。

尔朱天光南北朝(公元?~532年),契胡(羯胡)族,尔朱荣从堂弟;北秀容人(今山西朔县)。著名北魏后期将领。

尔朱钦明初,文官。

郡望

朔州:朔州历史久远,战国时期属于赵国,秦、汉朝时期改置为马邑县,隶属雁门郡。汉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韩王信徙都于此,汉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复为县。北周时置朔州总管府。明清时朔州属大同府。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置朔州县,属雁门道。1949年属察哈尔省,1952年划归山西省雁北专区。1988年3月2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朔县、平鲁县,设立朔州市(地级)和朔州市朔城区、平鲁区,将雁北地区的山阴县划归朔州市管辖。1993年6月25日,国务院(国函93号)批复:撤销雁北地区;将原雁北地区管辖的怀玉、右玉、应县三县划归朔州市管辖。

朔州堂:以望立堂,亦称马邑堂。

一、尔朱(爾朱)ěr zhū

历史上代北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其先契胡部落大人,世为酋帅,居尔朱川,因以为氏。”此当以地为氏。亦作“尒朱”。

二、尔朱(爾朱)

尔朱姓起源:羯族之姓,以地为氏。北魏尔朱羽健,登国初为领民酋长,率契胡(即羯胡)武士千七百人从驾平晋阳,定中心,论功拜散骑常侍,割北秀容三百里封之,世居尔朱川,因以为氏。北秀容即《魏书·地形志》肆州之秀容郡,故治在今山西朔县北。

尔朱姓名人:

尔朱荣,北魏北秀容人,羽健玄孙,明帝时累官都督并、肆、汾、广、恒、云等六州诸军事,后拜天柱大将军。尔朱逵,唐时郃阳人,累官至监察御史、东都留守押衙,加柱国。

变化:

1、至宋、明时改为朱氏。今陕西合阳朱家河地区朱姓系出尔朱氏。

2、又有去朱为尔氏者。

3、亦作〔��朱〕、〔尒朱〕。

姓氏源流

一、尔朱(爾朱)ěr zhū

历史上代北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其先契胡部落大人,世为酋帅,居尔朱川,因以为氏。”此当以地为氏。亦作“尒朱”。

二、尔朱(爾朱)

尔朱姓起源:羯族之姓,以地为氏。北魏尔朱羽健,登国初为领民酋长,率契胡(即羯胡)武士千七百人从驾平晋阳,定中心,论功拜散骑常侍,割北秀容三百里封之,世居尔朱川,因以为氏。北秀容即《魏书·地形志》肆州之秀容郡,故治在今山西朔县北。

尔朱姓名人:

尔朱荣,北魏北秀容人,羽健玄孙,明帝时累官都督并、肆、汾、广、恒、云等六州诸军事,后拜天柱大将军。尔朱逵,唐时郃阳人,累官至监察御史、东都留守押衙,加柱国。

变化:

1、至宋、明时改为朱氏。今陕西合阳朱家河地区朱姓系出尔朱氏。

2、又有去朱为尔氏者。

3、亦作〔��朱〕、〔尒朱〕。

堂号

朔州:朔州历史久远,战国时期属于赵国,秦、汉朝时期改置为马邑县,隶属雁门郡。汉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韩王信徙都于此,汉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复为县。北周时置朔州总管府。明清时朔州属大同府。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置朔州县,属雁门道。1949年属察哈尔省,1952年划归山西省雁北专区。1988年3月2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朔县、平鲁县,设立朔州市(地级)和朔州市朔城区、平鲁区,将雁北地区的山阴县划归朔州市管辖。1993年6月25日,国务院(国函93号)批复:撤销雁北地区;将原雁北地区管辖的怀玉、右玉、应县三县划归朔州市管辖。

朔州堂:以望立堂,亦称马邑堂。

一、尔朱(爾朱)ěr zhū

历史上代北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其先契胡部落大人,世为酋帅,居尔朱川,因以为氏。”此当以地为氏。亦作“尒朱”。

二、尔朱(爾朱)

尔朱姓起源:羯族之姓,以地为氏。北魏尔朱羽健,登国初为领民酋长,率契胡(即羯胡)武士千七百人从驾平晋阳,定中心,论功拜散骑常侍,割北秀容三百里封之,世居尔朱川,因以为氏。北秀容即《魏书·地形志》肆州之秀容郡,故治在今山西朔县北。

尔朱姓名人:

尔朱荣,北魏北秀容人,羽健玄孙,明帝时累官都督并、肆、汾、广、恒、云等六州诸军事,后拜天柱大将军。尔朱逵,唐时郃阳人,累官至监察御史、东都留守押衙,加柱国。

变化:

1、至宋、明时改为朱氏。今陕西合阳朱家河地区朱姓系出尔朱氏。

2、又有去朱为尔氏者。

3、亦作〔��朱〕、〔尒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