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习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chén ]

读音:chén

拼音:chen

简繁:晨

五笔:JDFE

五行:金

部外:暂无

五笔:JDFE

笔画:11画

吉凶:吉

仓颉:AMMV

结构:上下

郑码:KGH

四角:60232

区位:1931

统一码:6668

异体字:㫳,曟,?,辰

英汉互译:early morning,daybreak

笔顺:竖、横折、横、横、横、撇、横、横、竖提、撇、捺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961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晨姓主要源自:姬姓、风姓。

晨姓晨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子少昊姬挚,属于以辈分字号为氏。少典氏第十三代、黄帝第二代元嚣:昃字辈。姬挚,又称元嚣、青阳、少昊、玄嚣,其父黄帝,母为西陵氏,是黄帝次子,姓姬。一云己姓,名挚,字青阳,其德金行,遂号金天氏,以鸟记事。又因其即位后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

元嚣生于黄帝纪年八十五年岁次戊子(公元前2613年),诞生于穷桑(今山东曲阜)。即位于黄帝纪年岁次甲辰一百零一年(公元前2597年),国都曲阜,至黄帝纪年岁次丁卯一八四年(公元前2514年),在位八十四年。逝葬于云阳(今山东曲阜),享寿一百岁。传位于胞兄昌意之子颛顼。妣不详,子女古籍所载纷云。黄帝元妃西陵氏生次子元嚣,元嚣青阳即少昊。又与黄帝次妃方累氏次子清,清生少昊,古籍至今无定论。元嚣,若引用郑玄著作者,则曰玄嚣。据史籍《史记·五帝本纪·索隐》记载:“玄嚣,帝喾之祖。案:皇甫谧及宋衷皆云玄嚣青阳即少昊也。今此纪下云‘玄嚣不得在帝位’,则太史公意青阳非少昊明矣。而此又云‘玄嚣是为青阳’,当是误也。谓二人皆黄帝子,并列其名,所以前史因误以玄嚣、青阳为一人耳。”宋衷又云:“玄嚣青阳是为少昊,继黄帝立者,而史不叙,盖少昊金德王,非五运之次,故叙五帝不数之也。”据史籍《氏族典》第十一卷记载:“元嚣姬姓,生帝喾为高辛氏。”在史籍《氏族典》在阙中也记载:“元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这在史籍《史记》、《通志》、《纲鉴易知录》等中,也有同样记载。据史籍《帝王世纪》记载:“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母曰女节,黄帝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而生少昊,是为元嚣,降居江水,有圣德,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谓之穷桑帝,以金承土,即图忏所谓白帝朱宣者也,故称少昊,号曰金天氏。在位百年而崩。”(在史籍《易疏》中记作“在位八十四年”)

在古代,“昃”即“晨”的古体字。因此,后世给少昊排定的班辈亦称“晨字辈”,在其后裔子孙中,即有以先祖的排行字辈为姓氏者,称晨氏、或昃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但姓氏读音作zè(ㄗㄜˋ)。姬姓晨氏族人皆尊奉少昊(姬挚)为得姓始祖。

晨姓晨姓起源二

源于风姓,出自远古第一帝伏羲氏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伏羲氏,是传说中的远古第一位帝王、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在史籍《易乾躁度》中记载:“伏羲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之宜,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氏观测日影,称日影为“天步”,其主掌天时的官曰:“日御”,民称其为“天人”或“大人”。在典籍《列子·汤问篇》中记载:“龙伯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步而暨五山之所”。一步能迈五山者,为日影天步,而非人所能为之也。伏羲根据对日影的研究,首创十日历法,因历法为太阳神伏羲氏所创,故曰“太阳历”,或曰“日历”、“阳历”、“凤历”,为纪念伏羲创立历法之功,阳历的首日定名曰:“元旦”。因伏羲是日神,其后天子皆自比太阳。在典籍《尚书·大传》中记载:“王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亡,吾乃亡矣”。而史家亦将天子喻为太阳,《慎大览》曰:“未嬉言:今昔天子梦西方有日,东方有日,两日相与斗,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伏羲氏驾崩后,葬于山阳高平(山东金乡县),其墓曰:“太昊陵”,每至农历2月2日龙抬头之日,中华民族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大典,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民族领袖。而他的十个儿子,均以太阳鸟为图腾,史称“十日族”。

史籍《山海经·大荒南经》中也记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帝俊者,即伏羲也。《山海经》中还记载:“宛来之风曰:俊。”宛为地名,指陈州,即伏羲之都;风为伏羲之姓。在典籍《三坟》中记载:“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为风姓”。因伏羲氏为汤古氏子,所以在风姓中要保留族徽,为此风的古体字为“颺”。因“十日”为伏羲氏的十个儿子,因此也是汤谷的主人。史籍《海外东经》中对上述记载考证道:“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十日”组合为“早”,后铭定姓氏用字为“旸”;“早”临“水”而居者曰“汤”,所以十日族以汤为姓氏,称汤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今简化为“汤”。旸氏族人后曾迁居于邲,故址在今河南省郑州市以北的武陟、荥阳一带。由于“邲”在黄河以北,河之北古称阳,故而“邲”在最早称“邲旸”,亦称“邲阳”,后简称为“邲”,由此产生了旸氏、阳氏、邲氏。

在后世漫长的民族分衍过程中,汤氏一族又分衍出许多姓氏,其中就有晨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读音作chǎng(ㄔㄤˇ)。风姓晨氏族人皆尊奉伏羲为得姓始祖。

晨姓晨姓起源三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满族同胞中有晨氏,满语为chen hala,读音不同于汉族晨氏,出现于民国早期,其来源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晨氏是中华民族最古早的姓氏之一,数千年相传,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四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以保州为郡望。

今四川省的仪陇县,安徽省的黄山市,山东省的潍坊市昌乐县,陕西省的渭南市蒲城县,江苏省的苏州市吴县,河北省的沧州市泊头市、保定市顺平县等地,均有晨氏族人分布。

保州:即今河北省的保定市,战国时期始建城池。北魏太和元年(丁巳,公元477年)分新城县置清苑县,因清苑河得名,系保定设县之始。五代后唐同光元年(癸未,公元923年)置奉化军,治所在清苑县。后唐天成三年(戊子,公元928年)升为泰州,为保定设州之始。北宋建隆元年(庚申,公元960年),因清苑为宋太祖赵匡胤祖籍,又为北宋军事重镇,故于清苑县治所设保塞军,因此时地处宋辽交界之地,置保塞军和保州,故取保卫边塞之意为名。宋太平兴国四年(己卯,公元979年),宋太宗率军北伐驻保塞半月余,称金台顿。宋太平兴国六年(辛巳,公元981年),保塞军升为保州,以寓永保安定之意。宋淳化三年(壬辰,公元992年),州、县治所迁至今保定城区。宋靖康二年(丁未,公元1127年),金兵陷保州,仍沿宋制称保州,又名金台驿。金太祖天会七年(己酉,公元1129年),保州为顺天军节度使驻地。金贞佑元年(癸酉,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军南侵,破保州城,保州遂为废墟。蒙古太祖二十二年(丁亥,公元1227年)重建保州城,元太宗十一年(己亥,公元1239年)改顺天军为顺天路,保州为路治。元至元十二年(乙亥,公元1275年)改顺天路为保定路,保定之名自此始,取永保安定之意,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辖区与今行政区范围大体相近,历代政区变化多在此基础上调整。明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农历9月,废保定路改保定府,别名保阳郡。明永乐元年(癸未,公元1403年)朱棣称帝,定都北京,北平行都司复名大宁都司迁保。明正德十年(乙亥,公元1515年),明王朝设保定巡抚署。明崇祯十一年(戊寅,公元1638年)设保定总督,同时置保定总监军。清康熙八年(己酉,公元1669年),直隶巡抚由正定移驻保定,保定始为直隶省会。清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改直隶巡抚为直隶总督。民国建立后,沿清朝直隶省建制,留保定府,撤清苑县。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直隶省会迁天津,废布政使、按察使各署,撤保定府,恢复清苑县,设范阳道(治清苑),次年范阳道改为保定道。民国五年(丙辰,公元1916年)9月,置直隶督军署,民国七年(戊午,公元1918年)改川粤湘赣经略使署,民国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易直鲁豫巡阅使署。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6月6日,河北省政府由天津迁至保定。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保定设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占保定,为河北省日伪军政首脑机关驻地。日寇投降后,民国河北省政府由北平迁保定,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10月迁回北平。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设保定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河北省人民政府在保定建立,保定为省会和省辖市。1958年5月,省会迁天津。1961年5月恢复保定专区建制,市属各县变专区所属,合并的大县陆续撤销。1962年恢复二十二县一市建制。1966年省会返迁保定,1968年迁石家庄,同年8月18日,保定专区改保定地区,建保定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改为保定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11月15日,保定市由地区析出,复为省辖市,满城县划归,1986年5月7日增辖清苑县,保定市辖新市区、南市区、北市区、郊区和清苑县、满城县四区两县。1987年撤销郊区。经国务院批准,1994年12月23日,保定地区和保定市合并,建立新保定市,为省辖市。2000年,保定市辖三个市辖区、十八个县,代管四个县级市。

保州堂:以望立堂。

一、ché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临汾、长治,山东之平邑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新编千家姓》亦收载。

二、

综合: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江西宁都、浙江上虞、山西汾阳等地均有此姓。

历史名人

郡望

保州:即今河北省的保定市,战国时期始建城池。北魏太和元年(丁巳,公元477年)分新城县置清苑县,因清苑河得名,系保定设县之始。五代后唐同光元年(癸未,公元923年)置奉化军,治所在清苑县。后唐天成三年(戊子,公元928年)升为泰州,为保定设州之始。北宋建隆元年(庚申,公元960年),因清苑为宋太祖赵匡胤祖籍,又为北宋军事重镇,故于清苑县治所设保塞军,因此时地处宋辽交界之地,置保塞军和保州,故取保卫边塞之意为名。宋太平兴国四年(己卯,公元979年),宋太宗率军北伐驻保塞半月余,称金台顿。宋太平兴国六年(辛巳,公元981年),保塞军升为保州,以寓永保安定之意。宋淳化三年(壬辰,公元992年),州、县治所迁至今保定城区。宋靖康二年(丁未,公元1127年),金兵陷保州,仍沿宋制称保州,又名金台驿。金太祖天会七年(己酉,公元1129年),保州为顺天军节度使驻地。金贞佑元年(癸酉,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军南侵,破保州城,保州遂为废墟。蒙古太祖二十二年(丁亥,公元1227年)重建保州城,元太宗十一年(己亥,公元1239年)改顺天军为顺天路,保州为路治。元至元十二年(乙亥,公元1275年)改顺天路为保定路,保定之名自此始,取永保安定之意,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辖区与今行政区范围大体相近,历代政区变化多在此基础上调整。明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农历9月,废保定路改保定府,别名保阳郡。明永乐元年(癸未,公元1403年)朱棣称帝,定都北京,北平行都司复名大宁都司迁保。明正德十年(乙亥,公元1515年),明王朝设保定巡抚署。明崇祯十一年(戊寅,公元1638年)设保定总督,同时置保定总监军。清康熙八年(己酉,公元1669年),直隶巡抚由正定移驻保定,保定始为直隶省会。清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改直隶巡抚为直隶总督。民国建立后,沿清朝直隶省建制,留保定府,撤清苑县。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直隶省会迁天津,废布政使、按察使各署,撤保定府,恢复清苑县,设范阳道(治清苑),次年范阳道改为保定道。民国五年(丙辰,公元1916年)9月,置直隶督军署,民国七年(戊午,公元1918年)改川粤湘赣经略使署,民国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易直鲁豫巡阅使署。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6月6日,河北省政府由天津迁至保定。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保定设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占保定,为河北省日伪军政首脑机关驻地。日寇投降后,民国河北省政府由北平迁保定,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10月迁回北平。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设保定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河北省人民政府在保定建立,保定为省会和省辖市。1958年5月,省会迁天津。1961年5月恢复保定专区建制,市属各县变专区所属,合并的大县陆续撤销。1962年恢复二十二县一市建制。1966年省会返迁保定,1968年迁石家庄,同年8月18日,保定专区改保定地区,建保定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改为保定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11月15日,保定市由地区析出,复为省辖市,满城县划归,1986年5月7日增辖清苑县,保定市辖新市区、南市区、北市区、郊区和清苑县、满城县四区两县。1987年撤销郊区。经国务院批准,1994年12月23日,保定地区和保定市合并,建立新保定市,为省辖市。2000年,保定市辖三个市辖区、十八个县,代管四个县级市。

保州堂:以望立堂。

一、ché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临汾、长治,山东之平邑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新编千家姓》亦收载。

二、

综合: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江西宁都、浙江上虞、山西汾阳等地均有此姓。

姓氏源流

一、ché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临汾、长治,山东之平邑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新编千家姓》亦收载。

二、

综合: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江西宁都、浙江上虞、山西汾阳等地均有此姓。

堂号

保州:即今河北省的保定市,战国时期始建城池。北魏太和元年(丁巳,公元477年)分新城县置清苑县,因清苑河得名,系保定设县之始。五代后唐同光元年(癸未,公元923年)置奉化军,治所在清苑县。后唐天成三年(戊子,公元928年)升为泰州,为保定设州之始。北宋建隆元年(庚申,公元960年),因清苑为宋太祖赵匡胤祖籍,又为北宋军事重镇,故于清苑县治所设保塞军,因此时地处宋辽交界之地,置保塞军和保州,故取保卫边塞之意为名。宋太平兴国四年(己卯,公元979年),宋太宗率军北伐驻保塞半月余,称金台顿。宋太平兴国六年(辛巳,公元981年),保塞军升为保州,以寓永保安定之意。宋淳化三年(壬辰,公元992年),州、县治所迁至今保定城区。宋靖康二年(丁未,公元1127年),金兵陷保州,仍沿宋制称保州,又名金台驿。金太祖天会七年(己酉,公元1129年),保州为顺天军节度使驻地。金贞佑元年(癸酉,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军南侵,破保州城,保州遂为废墟。蒙古太祖二十二年(丁亥,公元1227年)重建保州城,元太宗十一年(己亥,公元1239年)改顺天军为顺天路,保州为路治。元至元十二年(乙亥,公元1275年)改顺天路为保定路,保定之名自此始,取永保安定之意,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辖区与今行政区范围大体相近,历代政区变化多在此基础上调整。明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农历9月,废保定路改保定府,别名保阳郡。明永乐元年(癸未,公元1403年)朱棣称帝,定都北京,北平行都司复名大宁都司迁保。明正德十年(乙亥,公元1515年),明王朝设保定巡抚署。明崇祯十一年(戊寅,公元1638年)设保定总督,同时置保定总监军。清康熙八年(己酉,公元1669年),直隶巡抚由正定移驻保定,保定始为直隶省会。清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改直隶巡抚为直隶总督。民国建立后,沿清朝直隶省建制,留保定府,撤清苑县。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直隶省会迁天津,废布政使、按察使各署,撤保定府,恢复清苑县,设范阳道(治清苑),次年范阳道改为保定道。民国五年(丙辰,公元1916年)9月,置直隶督军署,民国七年(戊午,公元1918年)改川粤湘赣经略使署,民国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易直鲁豫巡阅使署。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6月6日,河北省政府由天津迁至保定。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保定设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占保定,为河北省日伪军政首脑机关驻地。日寇投降后,民国河北省政府由北平迁保定,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10月迁回北平。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设保定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河北省人民政府在保定建立,保定为省会和省辖市。1958年5月,省会迁天津。1961年5月恢复保定专区建制,市属各县变专区所属,合并的大县陆续撤销。1962年恢复二十二县一市建制。1966年省会返迁保定,1968年迁石家庄,同年8月18日,保定专区改保定地区,建保定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改为保定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11月15日,保定市由地区析出,复为省辖市,满城县划归,1986年5月7日增辖清苑县,保定市辖新市区、南市区、北市区、郊区和清苑县、满城县四区两县。1987年撤销郊区。经国务院批准,1994年12月23日,保定地区和保定市合并,建立新保定市,为省辖市。2000年,保定市辖三个市辖区、十八个县,代管四个县级市。

保州堂:以望立堂。

一、ché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临汾、长治,山东之平邑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新编千家姓》亦收载。

二、

综合: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江西宁都、浙江上虞、山西汾阳等地均有此姓。